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激活多专业创新活力
2025年3月11日周二下午,广东理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暨产业学院校企融合研讨会在学校振华楼42203室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钟兆天,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徐礼金,副院长刘建友,中国高科产业学院负责人梁亮以及科大讯飞产业学院余昊老师。
会议旨在汇聚各方力量,搭建沟通桥梁。通过深入交流,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共同探索创新融合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研协同发展,为学院和产业注入新活力。
会上,中国高科产业学院负责人梁亮简单汇报了学生人数以及完成的课时,并表示未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在教研上,与学校合作成立教研小组,老师积极参与学校教研室会议,三次修改人员方案,使课程与学分设置与基础课程接轨。专业品牌宣传方面,积极开展新生开学第一课,成功向学生介绍高科文化、企业背景及课程简介,助力学生树立良好教育教学目标与形象。整体上,上学期教学、教研及宣传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果,为学院发展奠定基础。
随后,介绍了关于高科产业学院的工作。在师资培训上,学院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培训证书,在企业拓展与交流方面,不断扩展交流的范围,也积极了举办多种专业讲座。
除此之外,学生活动亮点纷呈。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举办职业素质训练营,培养学生凝聚力与团队精神;开展技术算法设计与编程大赛,筛选竞赛苗子;同时编写的实训教材初稿已完成并提交学校审核,推进教材出版工作,最后也会举办研究中心表彰大会,由新闻学院新闻小组管理公众号助力宣传。在简单汇报完上学期的工作进度后,负责人梁亮随后也讲述了关于本学期的工作规划。
教学层面,针对大三学生开设职业素质课程,融入团队案例、面试技巧及情绪管理等内容,助力学生为大四实习就业做准备。活动安排上,计划 4 至 5 月举办高科技的技能竞赛。同时,规划 4 - 8 场线上讲座和 1 场线下讲座,由北京高级讲师主讲。在教材编写方面,本月将拟定题材方案,与信息技术学院共同商讨合作事宜,推进新教材编写工作。关于毕业论文,现有11 位老师正有条不紊地开展论文指导,收集大量资料并深入分析。
关于就业工作方面,待第三方就业报告出炉后,3 至 6 月将围绕确保实习率、调研就业学生、树立优秀毕业生典型、邀请专家指导、引进企业宣讲招聘等 6 项工作展开。
随后在学科竞赛领域,动员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依托上学期 7 个竞赛项目基础冲击省赛,为此专门设立竞赛小组,拨付经费并采购器材。7 月将组织线下师资培训,地点拟定在实习基地。此外,还计划协助学生申请专利,推动师生合作发表论文。
在硬件提升上,场地升级已获取三家装修公司报价,形成初步方案,预计两周内确定;同时,计划将 602 教室(原学生交流中心)在 6 月改造为实验室,持续优化教学环境。
随着负责人梁亮的汇报完毕,信息技术学院的领导班子也紧随其后,基于专业视角与发展考量,提出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建设性的提议。
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徐礼金提出关于教师开学常规资料的检查工作,明确表示需提交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 6 样资料,前 4 项需纸质与电子档,教案和课件只需电子档。随后强调教师认真上课,鉴于产业学院上学期末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监督,确保教师上好课。最后希望积极开展学生竞赛,在信息技术学院全力打响名堂,借助产业学院资源,鼓励学生多参加全国比赛。
关于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建友表示毕业设计因学院规模大、学生多,2020级临时增加第二指导老师,却因仓促导致效果不佳。因此2021级需提前督促第二指导老师备好详实指导记录,可借助微信、QQ、邮件、通话等多种方式留存材料,避免指导意见相左,且产业学院老师可在学生开发系统时实时记录解决技术问题,杜绝资料雷同。
在综合实习方面,虽未委派企业老师作指导,但也关乎实习对口率、就业率等关键指标。同时今年6月学期末高科有毕业生,产业学院在交资料时,要在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学生工作环境等方面整理出有说服力的材料,以证明产学合作在教学、就业及师资提升上的成果,避免成果被否定,把工作做扎实。最后,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钟兆天书记着重要求产业学院老师在授课时严守师德师风,专注专业内容,杜绝无关话题,同时重视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确保教学过程规范、专业且和谐,维护学院教学声誉。
在实习与就业方面,去年已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并签订相关协议,今年务必推动去年签约企业招收我院实习生,确保连续三年有稳定的实习岗位提供,对于新签企业,提前明确其招收我院学生实习的责任。集团就业虽受企业用人标准限制,但实习安排必须落实。此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宣讲与指导工作,助力学生更好地了解实习与就业形势,提升就业竞争力,从教学与实践两端同步发力,推动产业学院良性发展。
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与积极的交流互动之中,广东理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暨产业学院校企融合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各方聚焦深度合作,积极探寻企业资源与学院教学的融合路径,致力于激活多专业创新活力,为信息技术领域产学研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期望未来校企能持续深化合作,培育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推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