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广东理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暨产业学院联合交流会

发布日期:2024-09-12    访问次数:    来源:   作者:

9月10日,金秋送爽,广东理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在42203会议室召开了学院与产业学院联合交流会。本次会议得到了学校教务处领导的高度重视与莅临指导,为会议的顺利进行与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深度挖掘并实践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双方更深层次的融合与互动。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包括教务处领导、信息技术学院领导班子,以及来自科大讯飞产业学院、现代产业技术学院的领导班子与教师,共同为产教融合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出谋划策。

此次交流会由信息技术学院林显宁院长主持,林院长首先向与会领导与老师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包括学院的学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特色等,同时也分享了产业学院的规模及基本情况,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学院发展概览,并对此次会议的主题做简要介绍,并强调了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科技与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以及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林院长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交流会,能够进一步加深学院与产业学院之间的深入合作,规范办学,共同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在会议进程中,教务处处长张俊林对学院所开展的校企合作各项举措给予了肯定,并着重指出,鉴于产业学院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的每一个环节都需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以此为基石,为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筑牢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强调,校企双方必须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教育服务,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与职业发展期望。

随后,张处长也坦诚地指出,以往在执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与变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鉴于此,他明确提出,在未来的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论证流程,确保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与科学评估,从而保障培养方案的连贯性、科学性与前瞻性,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长远发展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保障体系。

接着,教务处副处长陈木荣、科长张杰分别强调企业与学院需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分工职责,关注各方面发展并将其下沉到教育层面,重视信息获取与执行支持。同时,提出要提高师资质量、确保师资数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两院未来在教学、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有助于推动两院共同进步,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随后,中国高科创新学院负责人梁亮与科大讯飞创新学院代表欧冠颖相继发言,两位代表也坦诚地指出了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一方面,他们强调,需要着力解决产业学院老师在身份适应上的难题,通过加强沟通与融合,鼓励老师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他们提出,应基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与责任,对过往审核中出现的失误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确保合作的顺利推进与持续发展。

此外,产业学院也希望通过举办更多的培训活动或技能比赛,进一步拓展企业资源的引入渠道,为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携手开创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接着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徐礼金对目前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一方面,坚持以教研室和组长共同完成的形式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划教学进度表,认真完成学生考勤表,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同时,高度强调电子课件、听课本和电子教案的重要性,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提出要保证作业和试卷的完整性。作业需有批改痕迹,体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和反馈;试卷要有考察成绩的形式,以便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建友强调要继续加强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对资料收集的重视度。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联合指导工作,认识到专任老师存在的不足,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确保学生在时间节点上完成任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最后,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冷云峰希望企业提供更多就业资源、开展活动提升学生能力,每学期多邀请专家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这为学院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本次信息技术学院与产业学院的交流盛会,在学校教务处领导的鼎力支持下,极大地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一座沟通与分享的桥梁。在交流过程中,双方深入探讨了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共享了宝贵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我们深信,在学校领导的持续关怀与指导下,信息技术学院与产业学院将携手并进,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与共同努力,不断激发出蕴藏在师生中的无限创新潜能,培育出一批批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又拥有卓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